首页 资讯 正文

烟台,咖啡季掀起一场城市嘉年华

体育正文 162 0

烟台,咖啡季掀起一场城市嘉年华

烟台,咖啡季掀起一场城市嘉年华

培育精品(jīngpǐn)意识,会让(ràng)一个人终生专心致志,追求卓越,不达目的不罢休!

五月的(de)(de)烟台(yāntái),天蓝海阔,旖旎缱绻,生机盎然。伴随《烟台日报》创刊80周年纪念日的日渐临近,我(wǒ)(wǒ)百感交集,浮想联翩:从我的一篇消息首获(shǒuhuò)1980年度《烟台日报》好新闻,到1989年经《烟台日报》推荐我写的通讯荣获山东新闻奖,再到2009年我创意(chuàngyì)策划的新闻专栏(zhuānlán)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不懈登攀,水到渠成。2014年,我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2016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的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yuè)12日(rì),时任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延林(右二)在烟台东山宾馆亲切接见笔者,代表烟台市委市政府对其获得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表示热烈祝贺(rèlièzhùhè)

抚摸金色奖杯,回望漫漫(mànmàn)“登攀(dēngpān)”之路(lù),从农民“土记者”出发,历经业余通讯员、专职报道员和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不同角色转换,最终(zuìzhōng)登上(dēngshàng)了新闻界的“珠穆朗玛峰”。我(wǒ)深切地感悟到,正是得益于刚刚踏入新闻门槛时,《烟台日报》老前辈们悉心引导、倾囊相授而铸就的精品意识,让我在新闻路上始终怀揣梦想,矢志不渝,一路向前。

与《烟台日报》的(de)情缘可以追溯到高中阶段。1976年,《烟台日报》发表了我的“处女作”《西由卫生院巡回医疗12年》,极大地(dì)增强了我写作的欲望和激情,也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一生(yīshēng)的缘分。在《烟台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我曾(céng)深情地写下了《一篇报道改变了我的命运》的纪念(jìniàn)文章。事隔5年,当我再次回眸与《烟台日报》的过往岁月,那些可敬可爱的老报人坚持正义、激励后人的高尚品质和慈祥温暖、满怀期待的音容笑貌,总是萦绕在心间(jiān),促使我又拿起笔来(lái),追忆(zhuīyì)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8年1月,改革开放的曙光渐现。因我在(zài)新闻报道方面崭露头角(zhǎnlùtóujiǎo),被(bèi)当时的掖县(xiàn)(现为莱州市)县委宣传部推荐到(dào)县商业局任秘书,在快速熟悉本职业务的同时,我不(bù)由自主地当起了业余通讯员,积极为上级媒体供稿。1980年年初,我从年终工作会上获悉,石油站(zhàn)保管员孙学军发现拉油的车辆存在核定载位与实际运载数量不一致的问题,主动向领导提出重新审定车辆吨位的建议,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开支三万五千余元。我觉得此事(cǐshì)虽小但意义重大。为此,我顶着刺骨的寒风,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前去采访,连夜撰写了《孙学军一项建议节省开支三万五千元》的消息(xiāoxī),这篇消息被《烟台(yāntái)日报》在重要位置刊发。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此稿竟然入选了《烟台日报》1980年度好(hǎo)新闻,这是(zhèshì)自己从事通讯报道后(hòu)首次获得新闻作品最高奖。一个业余通讯员的作品竟然得到《烟台日报》如此厚爱,这让我欣喜万分,激动不已,同时也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后来我打听到此稿的责任编辑,是《烟台日报》工财室的曲维鉴老师,之前我俩不曾认识(rènshí)也未联系过,是他敏锐发现此稿的新闻(xīnwén)价值而编发和推荐为年度好新闻的。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我借到地区商业局报送(bàosòng)材料之机(zhījī),冒昧(màomèi)来到报社拜访了戴着近视眼镜、亲切儒雅的曲编辑。他拿出刊发(kānfā)的报纸点评道:“这篇稿子好就好在这名年轻的保管员,心系国家建设,立足岗位建言献策,这种高度的主人翁(zhǔrénwēng)精神尤为可贵。”接着,他又热切地说:“小邓,要做一名优秀的通讯员,必须(bìxū)自我加压,树立高标准,时时(shíshí)按照精品(jīngpǐn)佳作的要求去写稿。”这一肺腑之言,饱含着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基层通讯员的亲切关爱,使我进一步明确了通讯报道的方向,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这期间,我所在(zài)的(de)商业系统内的百余家门店,几乎让我跑(pǎo)了个遍,作品也由过去主要发表一些“豆腐块”大小的短消息,转变为具有指导意义和一定深度的经验消息、人物通讯和工作研究,许多报道被(bèi)编辑部配发评论或(huò)安排在一版头条(tóutiáo)位置,这让我信心大增。从1981年开始,《烟台日报》几乎每年都选有我的好作品,我还同时(tóngshí)被《烟台日报》和《大众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尝到了创精品成功的滋味,自己勇敢地跳出商业圈子,于1984年春采写了《掖县气象站积极为专业户服务》的独家新闻,《烟台日报》率先首发(shǒufā)后,迅速被《人民日报(rénmínrìbào)》、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zǎojiān)新闻》采用,掖县气象站的经验一下子传遍了华夏大地,这也是自己新闻生涯中第一个发掘出来(fājuéchūlái)的全国行业典型。

图为1981年7月,首艘(shǒusōu)从海上运输石油的轮船成功停泊在掖县三山岛港(dǎogǎng)码头,笔者(右一)陪同县有关部门领导赴现场调研

在老报人(rén)的(de)指点下,我在《烟台日报》上连续推出的《敲不开的铁门》《庄稼人的新追求》《做老好人,算啥物价员?》等一篇篇优秀作品,引起了上级宣传部(xuānchuánbù)门(xuānchuánbùmén)的密切关注。1984年初,烟台市委宣传部推选我在烟台市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随后(suíhòu)被掖县县委宣传部破例(当时是农民合同工)借调到部里工作,使我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从而迎来了一生中新闻报道最丰收的季节(jìjié)。

笔者在掖县(yēxiàn)县委宣传部通讯报道科工作照

令(lìng)我难忘的是1989年7月,炎炎夏日,此起彼伏的蝉鸣如金色的哨音,清脆而又嘹亮。部里安排我接待前来采访的《烟台日报》二版主编刘汉君先生。他衣着朴素,性格直率(zhíshuài),一下车(chē)就满面笑容地说:“兆安,祝贺你!你写的李登海(dēnghǎi)的稿子获得了全省好新闻,这对于基层报道(bàodào)员来说(láishuō)不容易啊!”进入房间后,他从行李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个(yígè)深绿色封皮的证书,里面写道:邓兆安同志,您的作品(zuòpǐn)《种子的品格》被评为1988年好新闻作品二等奖,特发此证(cǐzhèng)。下面盖着山东省新闻学会的大红章,鲜艳夺目。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庄重美观的获奖(huòjiǎng)证书,兴奋、激动(jīdòng)、好奇一起涌上(shàng)心头,脸上洋溢着无法言喻的喜悦和光荣。接着,刘主编又递给了我一份复印的作品评审表,推荐(tuījiàn)语为:作者以充沛的感情,朴实的语言,丰富的材料,热情赞颂了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我定睛一看,这熟悉流利的钢笔字迹不正是刘主编写的吗?这让我打心眼里对老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赞佩(zànpèi)不已。临别时,刘主编又鼓励我说:“只有扎实采访,与主人公建立深厚的感情才能写出(xiěchū)过硬的典型报道。”

笔者在采访李登海时参观了(le)他在海南的第一个(dìyígè)育种基地(1987年1月)

远赴海南岛、跟踪采访李登海四五年,从(cóng)积累的10多万字素材中浓缩出的这篇人物通讯,是如何从贵报当年发表的几万篇稿件中选(zhōngxuǎn)到省里的?这个谜一直深埋在我的心底。近日,我给年逾九旬(jiǔxún)、听力衰退的刘汉君主编打电话,了解(liǎojiě)真相,由于他听不清楚(qīngchǔ),无法交流,深感痛心。我只好又打扰时任《烟台日报》总编辑的王永福,他记忆清晰:“那时向上(xiàngshàng)推荐没有记者和通讯员(tōngxùnyuán)之分的概念,谁的稿子好,就选谁的,不计身份,不讲人情,这是关乎报社对外形象的大事。”

曾长期负责编纂社志的孙为刚主任,向我(wǒ)透露了当时推荐作品的具体程序,即每年以部室(shì)为单位(dānwèi),先由记者本人(běnrén)和责任编辑(负责提报通讯员的稿子)推选出各部室的优秀作品。然后,由总编室汇总按类别、编号提供给报社评委(píngwěi)会,经审看、评议后,由评委投票决定(tóupiàojuédìng),每年向省里推荐20篇左右。孙主任十分留恋地说:“当时风气很正,评委们以稿件(gǎojiàn)质量作为唯一标准,不受任何干扰,有接近一半的作品能够获奖,其中包括通讯员的,但一等奖极少,能拿个二等奖(èrděngjiǎng)也很不错了。”

老报人始终坚守初心,追求质量,有力地带动了报社上下齐抓业务的(de)氛围,也(yě)更加激发了我(wǒ)创作精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金(jīn)城镇金矿矿长赵(zhào)得成是一名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但在改革中触犯了少数人的利益,他们多次向上级投寄匿名信,揭发矿长有经济问题。莱州市纪委经过查证发现反映的问题与事实完全不符,在全矿公开调查结果,澄清(chéngqīng)是非。我获悉后前去采访,迅速(xùnsù)赶写了《莱州纪委旗帜鲜明支持优秀企业家》的消息,贵报政治部副主任孙德宝接到此稿“如获至宝”,很快(hěnkuài)协调在一版(yībǎn)显著位置刊发。后经推荐,此稿先后(xiānhòu)获得1989年度山东新闻奖(xīnwénjiǎng)三等奖、第四届(dìsìjiè)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赵矿长也被上级纪委树为廉洁勤政的典型,对营造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一稿中两奖,在我新闻路上留下了一行重要的印记。

我时刻铭记老报人的(de)谆谆教诲,在1988年(nián)、1989年度连续获得山东好新闻、天津好新闻和(hé)中国地市报好(bàohǎo)新闻的基础上,1990年也因(yīn)慧眼识“材”,再结硕果(shuòguǒ)。曾一度因产品积压、靠借款发工资的莱州市银磊石材公司,不到4年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我通过调查采访发现该公司用“硬功夫”攻克“软市场”,下功夫撰写了《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文。贵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予以刊发,《大众日报》也刊发在头版头条并配发(pèifā)评论(pínglùn),尤其是《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一富有哲理的标题,给人一种强大的自信和力量,很快成为广泛流传(liúchuán)的一句励志语。

“这篇通讯十分出彩,我记得当时评委们的呼声很高,是(shì)以(yǐ)全票通过的。”时任贵报总编室(zǒngbiānshì)负责作品推选工作的马兰女士,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脱口而出。最后,这篇通讯不负众望,获得全省(quánshěng)好新闻作品二等奖。这也是我连续三年获得的第(dì)4篇省级好新闻作品,这对于没有直接参评作品资格的县级报道员来说是极大的褒奖,也包含着老报人(rén)的精心浇灌和(hé)辛勤付出。每当夜深人静时,独自翻看一本本凝聚心血和汗水的荣誉证书时,心中(xīnzhōng)都充满了无限的欣慰和自豪。这段特殊经历也极大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更为做好新闻事业夯实了根基。

1994年5月,恰逢烟台被国务院列入沿海开放城市10周年,汹涌澎湃的(de)改革开放浪潮(làngcháo)奔涌不息,为许多人(rén)催生了逐梦的机遇,我(wǒ)(wǒ)的人生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组织部门任命我为烟台电视台副台长,主管新闻宣传。至此,自己真正成为了媒体人,创精品、拿大奖的崇高目标也(yě)在不断召唤着(zhe)我、激励着我。1996年,我在追踪研究(yánjiū)多年烟台承诺制的基础上(shàng),与团队共同策划(cèhuà)推出了《烟台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的系列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头题播出后,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典型,引发上百家媒体跟踪报道。该作品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山东新闻奖一等奖和山东省精品工程奖,这也是我首次叩开中国新闻奖的大门。

根深叶茂硕果丰。2001年8月,我转任胶东在(zài)线网站总编辑,在充满无限遐想和希望(xīwàng)的(de)网络空间,以(yǐ)长期(chángqī)形成的精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创新(xīn)为民服务的新平台,打造影响深远的国家级品牌活动。2003年5月,我创意开设的《网上民声》栏目,以其独创性、互动性开创了中国(zhōngguó)网络问政的先河,于2009年11月,一举斩获中国新闻奖名专栏一等奖。2011年,我与团队策划组织的“爱传百城”活动风靡全国,由此制作的《接力寻美 温暖(wēnnuǎn)中国》网络专题,以最高(zuìgāo)票获得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作为中国新闻奖有史以来首位(shǒuwèi)网络媒体代表,在庄严而又(yòu)隆重的颁奖报告会上作了典型交流。2016年,我入选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些至(zhì)高的荣誉,距1980年我(wǒ)获得《烟台日报》好新闻作品(zuòpǐn)30多年了,这是几代老新闻人接力扶持和共同托举的结果,让我一步步登上了中国新闻奖的最高领奖台。现在,他们有的已经辞世,有的已到耄耋之年,还有的仍笔耕不辍,成绩斐然(chéngjìfěirán)。他们一生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传承优良作风、竭力奖掖后人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为(xíngwéi),值得所有新闻人学习,也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始终激励我奋勇向前(fènyǒngxiàngqián)!

烟台,咖啡季掀起一场城市嘉年华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